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傳奇人物五舍大人與水筆仔的故事

周明德
有「國寶植物」之稱的「水筆仔」正名茄藤樹,屬於紅樹科,英語通稱Mangrove,為熱帶的海邊、河口、濕地等地區常見的常綠灌木。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花白色,基部有一苞。它的最大特徵乃是果長圓錐形與胎生。臺灣淡水河口、朴子溪、將軍溪等下游均生長。對防風、定砂、防潮,護堤頗有功效,屬珍貴、稀有被列為保護的植物。筆者在半世紀前常常聽到「水筆仔」的種種傳說,據稱:「水筆仔」是淡水耆宿「五舍」由南洋引進來的。
「五舍」是「五少爺」的暱稱,即淡水街傳奇人物一黃東茂先生的綽號。五舍於光緒二年生在廈門,清末遷居淡水鼻頭村(淡水車站南邊,即今氣象聯隊所在有地),他在瀕河小丘陵上營建一棟仿造歐洲中世紀貴族官邸,享盡豪華人生,一九二九年卒於淡水。
一九三七年暑假某日,當時筆者讀初中一年級,曾與同學們二、三名相偕前往五舍公館郊遊。廣大的院子花香四溢,各色各樣的變葉木處處可見,四周古樹參天,枝繁葉茂,蟬嗚鳥啼,彷彿世外桃源,雖然時隔半個世紀,卻仍依稀記得。
台語俗稱丘陵為「崙」,自小坪頂向西起,經由天主教修道院,到淡水鎮第一公墓下來的崙稱為「鼻頭崙」,其最下端就是鼻頭村(俗稱「埤仔頭」),村民泰半以漁為生:《重修臺灣府志》(乾隆二十九年)裡有一張《臺灣府總圖》,已繪有此崙,稱為「鼻頭山」。一八九三年(光緒十九年)以法文刊行的《臺灣島之歷史》裡有一張淡水河口圖,在鼻頭村註有一棟房屋"europenes malsons"(歐洲風格鄉間別墅)字樣。(按:此房屋係英商寶順洋行老闆Mr.John Dodd 之住宅)。半世紀刊筆者所目睹的五舍公館是否與上述法文書裡所註的同一,則不前得而知。五舍別墅院子設有網球場和苗地各一,大門旁有車庫及守衛房各一棟,院外臨河區還有利用地形蓋的汽艇庫,及運用潮汐的磚造游泳池各一。這種高級生活享受方式,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臺灣社會裡,無人可出其右。
五舍不但聚財有力,散財亦有術。「三聚三散,是財役於人而非人役於財」的作風,一生經歷多采多姿。一九一九年,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俗稱「淡水球場」)創立未幾,他便加入會員。六、七十年前。玩高爾夫球是最奢華昂貴的貴族運動。入會費壹百圓,高爾夫器具一組約貳百圓,光此二項費用就可與淡水街市一棟平屋的價格相比。淡水能玩得起一高爾夫的人,僅有五舍、許丙、洪以南三人而已。彼時汽車引進臺灣尚未滿十年,車價昂貴益比。五舍即開自用轎車或汽艇以代步,不但是淡水小街,就以全臺灣島而言,也是空前的奇聞。
當強烈颱風侵襲臺灣北部時,五舍的游泳池與汽艇庫常遭河浪猛烈沖擊受害。五舍在年輕時期,足跡即已遍滿南洋,他深知水筆仔的功效,祈以由南洋引進若干水筆仔,種在自己的游泳池與汽艇庫旁,使其繁殖,以防河浪沖壞游泳池與艇庫,此即臺灣有水筆仔之濫觴也。
七七事變的第四年(1940),臺灣總督府鑑於軍事需要,利用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土稱此條浮洲為「浮線」)之南側河道四、五公里長的水面為天然跑道,開始在鼻頭村建設水上飛機場,以民用機場用做偽裝,以遂其軍事用途。次年春,日軍發動珍珠港事變之半年前機場竣工,這是臺灣第二座國際機場,名為「淡水水上飛行場」(按第一座是臺北松山機場),隸屬於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航空課,班次為每月飛橫濱、淡水、曼谷間兩次來回。為了建機場,早在一九三九年時,鼻頭村的一切土地及建造物,悉被日方收購拆除,二、三十戶村民儘數被強迫遷離,五舍大人的豪華富麗公館亦無法逃避厄運,由地上永久消失。如今,物換星移達半世紀,「鼻頭村」早已成為鄉土史的瑣聞軼事了。然而,傳說由五舍大人引進來的水筆仔,卻日益繁茂在淡水河口若干角落,尤以竹圍河岸為多,這種胎生植物成了生態環境保護者呼籲保存的對象。

淡水迺生產火油公司變遷

清光緒20年(1895年)嘉士洋行在淡水租斷兩筆土地,興建儲運倉庫,即現在的行政棟與倉庫B ,至清光緒22年(1897年)10月18日「殼牌運輸貿易公司」 買下淡水嘉士洋行產業後,開始建造油槽,分別是2500噸、1200噸及60噸(淡水郡役所,1930)。明治34年(1901年)淡水線火車通車後,倉區內興建鐵道,並與淡水線鐵道接軌,運送由海運來的油品,將油品送往台灣內陸。
明治40年(1907年)至昭和4年(1930年)是殼牌公司業務擴展的黃金年代,殼牌公司在台北設辦公樓房,在淡水購買嘉士洋行土地。於1920年蓋倉庫B,又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至昭和4年(1930年)蓋倉庫C,而員工的番仔樓、倉庫B旁工作間新舊磚混雜使用,至日據末期蓋庫房A旁車棚,鋼架可調整,但當時日本視殼牌公司為敵產(英、荷),收為政府所有(謝德錫,2001)。昭和18年(1944年)10月12日上午7點殼牌倉庫中彈,大小油槽被炸,燃燒一晝夜。
至台灣光復後,民國34年(1945年)台灣長官公署自日本政府中接收殼牌倉庫,成為國有財產,於民國36年(1947年)7月1日登記為國有土地。然而同年11月10日殼牌公司向台灣省政府申請討回地上物。現可見自來水管線設置,蓋pump 間,當時租給下手公司大豐公司B、C棟。民國47年(1958年)租給德士古公司行政棟與倉庫A,約民國76年(1987年)殼牌公司重回台灣,廠區再度活絡,舖設柏油路面,供貨櫃進出。民國77年(1988年)北淡線鐵路廢除,遠離主要交通道,此地成為備用倉庫。民國86年(1997年)反對環河快速道路,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成立,而民國87年(1998年)聯盟開始與殼牌公司洽談,民國88年(1999年)台灣殼牌公司向總公司呈報,討論約進行一年,至民國89年(2000年)6月台北縣政府公告殼牌公司為縣定古蹟,同年12月31日殼牌公司將倉庫(地上物)捐給淡水文化基金會。茲將殼牌公司在淡水的發展及在世界發展情況以大事紀對照。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活動特報

~大家好~  我們是滬尾文史工作室 淡水自然中心 活動特報

"淡水古蹟解說員培訓"
日期:6/25 (二)
時間:晚上7點30 到 9點30
地點:淡水三民街11-2號
題目:淡水小白宮旁要都更蓋20-30層大樓你有意見嗎?請來聽聽到底是怎麼回事!
主講人: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來分析
這個地方在500公尺之內有1個一級古蹟、一個2級古蹟、8個3級古蹟是全台灣古蹟最密集的地方,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圖利建商,你沒有意見嗎?
歡迎前往參加關心我們的淡水~

新北市政府6月24日起辦理「淡水小白宮前都更案」公開展覽,各界有不同意見,可於公開展覽30天內提出書面意見,或7月9日下午2時30分在淡水地政事務所地下1樓舉辦的公聽會中陳述意見,市府將納入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審議時考量。詳洽29506206轉312。


接下來是我們活動特派員為各位介紹我們這幾週所經歷過的活動!
6/18 ~淡水古蹟解說員培訓 主題:講解馬偕故事  主講人:李淑芬
6/13~ 核能四廠環境保護監督委員會 第33次環保監督會議。
6/12~ 世新大學社心系到農場做服務學習,利用回收木料在網室內組培植框,整理花圃內的雜草。
6/11~淡水古蹟解說員培訓,主講人:紀榮達  題目:講解淡水天主堂、小學校、多田宅。
服務學習期末座談會,頒發感謝狀給宋宏一老師。
6/10~ 核能一廠開會,高階核廢料儲存場環境監督,這是高階核廢料中期儲存槽,水泥外殼厚35公分,未來裡面要放不鏽鋼鋼槽。
6/7~ 真理大學的同學來農場做服務。
6/5 ~  開會討論淡水鎮上要不要設置徒步區問題。
6/4 ~淡水古蹟解說員培訓  主講人:徐逸鴻  題目:鼻仔頭景點嘉士洋行等3個古蹟(水上機場、氣象測候所)  寫過台北城、龍山寺等書為貓頭鷹出版,收為館藏。
 淡江中學同學餐飲課程來做活動體驗。
6/3 ~ 聯合報記者游昌樺、盧惟中來做採訪,討論淡江大橋新建問題及淡海新市鎮開發議題。

其他活動:
我們青年壯遊的"淡水古蹟免費一日遊活動"
還在持續熱烈舉辦當中,有興趣的可以報名參加喔!!
在每雙周的禮拜六會舉辦一次
詳細參加網址請上→淡水青年壯遊點(線上報名)
開心農場兒童營活動在今年暑假,為三天兩夜活動,讓小朋友體驗農場的生活,自助打理.體驗當個小農夫,歡迎大人可以幫小朋友報名參加喔!!!
活動詳細報名網址→荒野保護協會(採線上報名)

環保夏令營在暑假七、八月,在禮拜一跟禮拜五,活動行程為半天( 上午9:30到12:00  及 下午1:30分 到 3:30 ) 或是整天( 9:30 到 3:30 )
行程時間都可做更改,環保夏令營活動內容: 餵食動物(羊、雞、鴨、鵝)、種植花及菜和摘菜、做餐點、吃點心等。
歡迎各幼稚園、安親班、親子、家庭團體報名參加!!
人數限20人,交通需自行前往,活動地點:淡水自然中心
如有上述任何問題都可撥打 0939066179    28011858    宋老師

我們目前有新增了粉絲團,會陸續新增東西,有問題都可以在上面發問,歡迎大家一同加入粉絲團~可以更了解我們活動的內容、及一些活動的報名方式喔!
開心農場粉絲團Facebook→ 開心農場
滬尾文史工作室粉絲團Facebook→滬尾文史工作室
無名部落格
淡水自然中心(開心農場)→開心農場
淡水古蹟走透透古蹟走透透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石牌地名由來

從石牌、奇哩岸、奇岩.........都是住原住民

石牌地名由來
清朝乾隆年間,北台灣已成為漢人開闢的據點,清朝政府為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土地而發生衝突或動亂,採取「立石牌」、「築土牛線」、「設隘防」等方法,明訂漢人與原住民活動的界限,禁止漢人越界侵墾。
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名是由閩南語「石牌仔」而來,源於乾隆十七年間(1752年)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在北投豎立一塊石碑,用以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地區之界限,立石於漢人與原住民交界處,以防止移墾漢人與原住民之爭執,該碑文引:「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碑原立於唭哩岸的田中,1930年代被移至現台北市北投區石牌派出所庭園裏,數年前移立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成為當地特具歷史意義的地標。

台灣民番界址圖
乾隆25年(1760年)閩浙總督楊廷璋聘人用傳統中國「山水畫」法彩繪「台灣民番界址圖」,以釐清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圖高48,長666公分,為台灣少見的巨幅地圖。右起於沙碼磯頭,左止於雞籠山與雞籠伐,圖中醒目土牛紅線為舊的界線,藍線是新的界線,明確的標註了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界碑和界址。

嚴禁漢人侵削原住民保留地碑
此碑乃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立,嚴禁漢人侵削原住民保留地所立之碑文,清朝政府雖採取措施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的土地,並禁止漢人入墾原住民保留區,惟保留區最後也成為漢人的土地,清政府的保護政策徹底失敗。

備註:本文選錄自台北探索館「台北地名尋根系列特展-石牌」展示說明文。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滬尾街刊物資料多

滬尾街  http://tamsui.yam.org.tw/hubest/hubest0.htm

創刊日期—1990.7

本刊宗旨

探討淡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報導、記錄、見證和評論其人、地、
事、物。

發行期數

滬尾街第一期(1990.7)滬尾街第二期(1990.10)
滬尾街第三期(1991.2)
滬尾街第四期(1991.7)
滬尾街第五期(1992.3)
滬尾街第六期(1992.9)
滬尾街第七期(1993.8)
滬尾街第八期(1994.7)

紅毛城

紅毛城的歷史簡介

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核口附近的山崗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1642年,荷蘭人自南台灣北上驅走西班牙人,並在西班牙人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安東尼堡」,由於當時淡水住民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又稱為「紅毛城」。紅毛城主樓是一座方型城砦,分為上下兩層樓,地基深、牆壁厚,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極具防衛功能。
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通商,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之用,其後並在紅毛城東側增建領事官邸。此棟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有著紅磚、迴廊、斜屋頂的外觀,散發細緻、溫暖的氣氛,靜伴著主樓,軟化了「紅毛城」原來軍事作用的剛強風格,這兩種氣氛完全不同的建築體,彼此在這片綠色波地上搭配出一種協調的美感。
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到清初,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 1980(民69)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

紅毛城的建築介紹

包含荷蘭、清代與日治時期所建之三種不同類型建築*
紅毛城主樓為一正方形平面的兩層建築,四邊由厚達1.9公尺的牆壁環圍。樓上樓下各由相互直交的兩個半圓筒型窟窿屋頂構成。二樓門廊面向淡水河及觀音山,由閩南磚迄成的露臺、弧形拱券、唭哩岸石雉堞等構成。主樓上方,東北角和西南角各有突出的哨樓一座,可供眺望四周的動靜。
倒T字型平面的前清英國領事官邸,不論一樓或二樓都由紅磚砌成拱券迴廊環圍。一樓由弧形拱券,二樓為半圓形拱券;拱與拱之間或用雙柱或做單柱,頗具變化。中央入口左右的雙柱有石楣及磚雕,並刻有象徵英格蘭及蘇格蘭的薔薇、薊花圖案及「VR 1891」字樣。一樓樓板採用鑄鐵小樑擱柵混擬土結構,左右迴廊則用工字鐵樑及波浪形的鐵板拱防火構造,這些都是19th下葉的營建工法,頗具建築學上的價值。

福佑宮

福佑宮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至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落成,是淡水現存最古老的廟宇,捐建者涵蓋了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興化、永定、漳州、以及粵東潮汕或嘉應州的客家人士,滬尾港當時為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台北盆地之登陸港,能匯聚如此多不同籍之人士捐獻,多少反應了當時各地人士對媽祖的信仰是一致的。,也是昔日渡台來滬尾移民之共同信仰中心與商務舟楫往返之樞紐,廟中主祀航海女神媽祖,俗稱媽祖宮。主祝天上聖母,今廟則是嘉慶元年(西元1896年)重建,已被列為三級古蹟。福祐宮是淡水街的發展中心,古時由淡水街民、船戶所建,依山面海,與對岸八里天后宮有風水消長之傳說。
相傳中法戰爭時,此宮之媽祖也曾顯神力助戰,經巡撫劉銘傳曾奏請光緒皇帝微賜「翼天昭明」匾額,現今仍懸掛在正殿,為廟中寶物之一。福佑宮殿宇古蒼,和所有廟宇一樣,燕尾高聳,前有山門,雕刻細膩,進入正殿,有嘉慶2年「天上聖母」、「水德楊靈」及道光20年的「惠風法雨」古匾,殿右陪祀觀音佛祖,左方則是水仙尊王。東西牆壁前各有10個金身神仙,西壁是雲晟、力風、飛鈸、伏虎、開心、梁武、伏婆、長眉、目蓮和主神,東壁是降龍、進果、佛陀、進香、多利、志公、夜多、道悟、布袋和主神。福佑宮,兩側街市是淡水最早的街道,由它的位置,可以看出早期淡水發展的情形。廟前的這一條「中正路」,又叫「下街」在清朝末年稱做「滬尾街」,往東是為「公館口」,是因在嘉慶年間有何姓望族,在今公館口興建了一座四合院,用來堆置穀物,接待親友並充當交易商貨之所,往西叫做「新店子」,以前是洋人居住活動的地區。如今經過二百多年世事全非,但是「福佑宮」依然屹立在老街,「媽祖娘娘」眼瞼下垂俯視著芸芸眾生,保佑著淡水的居民和四方遊客。
福祐宮歷經多次重修變遷,仍保留傳統風貌,廟內石雕樸實渾厚,木雕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之塑像水準更是非凡。在福祐宮前殿之右側內牆,嵌有一極具歷史價值的石碑,於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所立,高約90公分,寬約45公分,碑名為「望高樓碑誌」。
「望高樓碑」能讓今人暸解早期滬尾之社會狀況與淡水河運關係密切;古物保存更是不少,是研究淡水港埠發展及滬尾街形成之珍貴文資產。

望高樓是臺灣最早的燈塔,位於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約在清乾隆末,有船隻將淡水港入口 東北處之沙汕誤認為泊港,而遭不測。故淡水街人士在沙汕附近建一望高樓燈塔,以利黑夜時,指示船隻向燈塔的南邊進港。入港的船隻皆至福祐宮捐獻香油錢,除祈求平安外,也用為購置照明用的油火,與支付守樓雇工的費用。寺廟在傳統社會的公共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於此可見。

畢家五代和淡水天主堂

畢家五代和淡水天主堂
張天祥
  清末時,淡水不僅是台灣三大港口之一,更是一個國際港,加上 當時清廷允許外人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於是外人入台灣者漸多。咸 豐年間,菲籍西班牙人畢老來到了淡水。畢老是一商人,從事海上貿 易,娶泉州女子黃春為妻,定居淡水,一八五八年生子畢金桂。畢老於一八八四年過世,埋葬於今淡水文化里「西仔公墓」。
  畢金桂是畢老的獨子,娶淡水女子呂環為妻,育有五男一女。當 時他曾 於今中正路一六五號經營得記酒樓,性質類似今之飯店。此 酒樓後來由他的三子畢有諒接管,至抗戰期間因物質缺乏而停止營業 。淡水當時正值開教之初,尚無天主堂,且當時教友亦不多,只有三 家,除畢家以外,尚有陳家(在今淡水加油站附近,務農)及下圭柔 山阮家。每逢禮拜天,教友們即駕臨畢家得記酒樓舉行彌撒。因感於 教友們無場所做禮拜,畢金桂乃建議尋一適當之地蓋一教會,便於教 友做禮拜。乃於清水街崎仔頂今中山路斜坡購得一民房做為教堂。據 巴西之教會資料內有一段紀錄述及「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淡水 住民畢金桂(父菲籍西班牙人,母中國人)之請,尋桑神父假其家為 說教所。同二十七年蒲神父(M. Manuel Plato)出千元購買土地及東屋 ,改為教堂。」從這段敘述知畢家乃天主教北淡水開台第一家。
  現今之淡水天主教堂(即聖母堂),乃三十多年前重建。據傳, 內有一百年聖母像。1950年,高思謙神父(註1)曾自願到香港苦修 院,修院養育一百隻牛,院中裏的人每天將新鮮的牛奶送至香港飲用 也從福州乘船至基隆,船靠港欲上岸時,因甲板滑落,多人溺斃海中 ,高神父在危急中呼求法第瑪聖母的庇祐,最後終於逃過此劫沒有溺 亡。爾後高神父到淡水任本堂神甫,見天主堂之聖母像,於是將教堂 ,命名為法第瑪聖母堂,以紀念聖母保祐其性命及來台宣教的使命, (每年五月至十月的每個月十三日,是法第瑪聖母朝聖日,經常有各地教友,到此禮拜聖母,淡水之聖母堂為一朝聖地)。
  畢金桂之三子畢有諒,娶妻馮氏,馮氏生女慮蘭後不久即過世, 畢有諒即一生鰥居育女。抗戰期間,得記酒樓停罷後,有一段時間曾 至高雄友人處從事碾米工作,後因老四畢有德被日軍拉去當軍伕,有 諒乃回淡水掌理家族之事務。往後十餘年便在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 )當廚師,老年退休後,至淡水天主教堂服務,全心事奉娶母,終其一生。於今年(1990)七月過世,葬於三峽,享年八十七歲。
  畢有諒獨生女慮蘭,今六十歲,嫁于周文光,現居住在文化國小
旁,育子女六人,均已婚嫁生子。
  畢有利乃畢金桂五子,現年七十七歲,娶淡水女子江來好(現年 七十五歲)為妻,育有二女一子。現夫婦仍健在,居住於今淡水長老 教會對面,子女皆已事業有成。有利早年曾從事捕魚,光復後從淡水 往返中國、日本做生意買賣。六十歲時到淡專服務,六十五歲退休, 在家安養餘年。早年時,曾有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學生陳金昌先 生寄宿畢有利夫婦家,有利夫婦待之如子。陳金昌先生畢業後,每年皆至淡水拜訪畢有利夫婦(見前文—父親的淡水故鄉)。
  畢家開台兩代畢老、畢金桂皆屬西班牙籍,但死後皆葬於今淡水 二級古蹟馬偕墓匾旁之西仔公墓,成為永遠的淡水人。而其第三代畢有利夫婦、第四代、第五代子孫,已皆歸屬為台灣籍。
  據畢有利之妻江來好女士回憶:二次大戰期間,他們受到日人猜 疑、監視,行動極不自由。連到台北都需至日本官府外事科報備拿證 明書登記,才准許到淡水以外的地方。直至光復後十年(民國四十四 年)才正式由西班牙籍歸化為台灣籍。另外畢有諒之女,原亦是西班 牙籍,在抗戰期間為了入台籍而改姓氏,從其母姓馮。故二次大戰期 間,馮慮蘭女士較其叔嬸畢有利夫婦不受限制,而能自由出入台北外婆家。
  畢家從畢老落腳淡水至今,已傳至五代子孫,其對淡水天主教之 開發已成為天主教史。而其手孫已皆歸屬於台籍,以後世世代代都將 是永遠的台灣人。
註1
高神父現年九十歲,住在台中二水山上,早年與畢金桂之二子畢有財是福州神學校同學。

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

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
周明德
  一般都以為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本島燈塔的嚆矢,其實不然。早於一 七九六年,淡水住民即以砌石建造一座民營燈塔「望高樓」,這才是台 灣島最古老的燈塔。不過它已「塔傾樓空」,如不記錄於文獻,恐將永遠消失於「歷史」中。

  光緒九年(1883年)四月一日,主管前清海關的總稅務司英國客 卿赫德(Robert Hart),所規劃的鵝鑾鼻燈塔在臺灣南端開始向太平洋 巴士海峽綻放光明,一般人都以為這是台灣本島燈塔的嚆矢。其實不 然,早於嘉慶元年(1796年),滬尾(今淡水)住民即以砌石建造 一座民營燈塔「望高樓」,此座燈塔位於淡水河口北岸沙崙(今俗 稱淡海西北岬,這才是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
  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廷另建造一座洋式燈塔,「淡水燈塔」 於淡水港口「油車口」代替望高樓燈塔後,這一座古式簡陋的燈塔才 廢棄不用,而任其荒廢。
  迨昭和二十年(1945年)春,太平洋戰爭末期,駐在淡水的日軍 為了急建野戰堡壘,以防盟軍登陸,就地取用望高樓廢墟的大量石材 ,導致這座有一百五十年之久的石砌燈塔被「斬草除根」,遂由地上消失。
  燈塔是一種導航設備,通常是官營。望高樓卻為民營燈塔,可說 是罕見之例;這種人造的導航標的與民間所信仰的航海守護神「媽祖 」相同,能庇護航海安全。當建立望高樓之時,黃從等二十五名捐獻 人士刻一張石碑「望高樓碑誌」嵌入滬尾福佑宮(位於淡水鎮中正零 售巿場對面,主神是媽祖)壁上。緣由此碑誌,吾人可獲知望高樓之由來。

關於望高樓的記載
  古籍裡,幾乎無法查出望高樓的詳細記載。光緒十年(1884年) 「中法之役「劉銘傳的奏文《敵攻滬尾血戰獲勝摺》裡僅載有沙崙砲 臺位於沙崙燈塔附近。砲二門,用砂囊掩體。當時,臺灣島只有鵝鑾 鼻及沙崙二燈塔,沙崙燈塔便是指望高樓無誤。又僑居淡水的英商寶 順洋行主人目睹此「中法之役」後未幾,撰一篇「中法戰爭」在北臺 被封鎖的《居民日記》。他見黑色的望高樓稱為「黑燈塔」(the black beacon)記載於此日記裡。 一九三六年柯設偕撰淡水的歷史為提及沙 崙燈塔,其記載亦簡略,且無「望高樓」字樣。茲將原文譯為中文如下:「從前(註:指1888年建淡水燈塔之前)沙崙有一座點花生油洋燈的燈塔。其石壇現尚存」   「望高樓碑誌」雖然詳述其由來,但對它的形狀及大小末予提及。顧名思義,望高樓者「能瞭望的高樓」。

假港位於公司田溪口,距望高樓之東北方四公里,俗稱 「龍蝦礁」。因退潮時露出二條咾咕石珊瑚礁,其形宛 如龍蝦的二條長腳而得名。當視野不清時,「龍蝦礁」 的形態屢被航海者誤認為港口,因而古人稱為假港。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六月份預定課程

每周二,晚上 7:30到9:30
地點:淡水三民街11-2號3樓

6/4---鼻仔頭嘉士洋行, 水上機場、氣象測候所--徐逸鴻—李乾朗工作室

6/11--淡水天主堂--紀榮達--滬尾田野、古蹟舉報人

6/18--馬偕故事解讀--李淑芬--榮總.老街成員

6/25--淡水小白宮旁要都更蓋20-30層大樓你有意見嗎?
6月25號晚上7點30分請來聽聽到底是怎麼回事
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