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西荷時代淡水人有多少

滬尾街第二期‧西荷時代淡水人有多少?
By 滬尾文史
內容:
定居於淡水的平埔族,屬於凱達格蘭族的一支,Ke-tagal-an的tagal是指平地積水的地方,「凱達格蘭」者,意是指「居住在沼地的人」。他們在淡水有:

淡水社(散拿社)
大約在莊子內一帶。1645年時,它的酋長田納髯有卅七戶,五個寡婦,人口131人。1650年,有40戶,160口;1655年有22戶,81口。

北投社(Kippapauw)
荷屬時代它只有一社,到了康熙年間,它分成內北投和外北投。內北投是今日台北巿北投區,外北投是在今日淡水鎮北投里。如果找們把它算進淡水區內的一個部落的話。1650年它只有38戶,150口,1655年,它有22戶,83口。另外,還有:

Kirragenan社
若認定它就是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提及的雞洲山社的話,就是圭柔山社(今日義山、忠山里),這個聚落在一六五五年時有22戶,40口。

Toetona社
若認定它就是郁永河提及的大洞山社,可能就是大屯山社,在今日屯山里(俗名大屯仔)。這個聚落在1655年時有23戶、78口。

當然還有些聚落在淡水附近,但詳細位置就很難猜測了。總之,籠統估計,當時人口不會少於二百,多過五百。大都住在淡水的郊居、鄉下的山坡各地:若要問今日淡水巿區和濱河平地住些什麼人當然是外來人口,一六三四時市區有西班牙人二百人,荷蘭時代不詳,但駐軍最多高達八十人。此外,還有殖民活動帶來的黑人、日本人,更不用說漢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