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淡水河上航行著一種木造貨船俗稱為「紅頭仔」,底平、無龍骨
,只有「船拱」(橫骨之稱),乃是典型的河川船。這種「紅頭仔」,長
約十二公尺,寬約四公尺,高約一公尺半,重約十五公噸,裝載量約可達十二公噸。因為船首左右雕有一雙凸出的眼睛,其周圍塗以紅色格外顯眼,故
稱為紅頭船。它具有桅、帆、擢、竹竿等,可以自航。
舟楫雲集淡水港
古時,戎克船是來往淡水港的主要洋船。因為它吃水不很深,且 淡水河水深不湍,可溯流駛入「內港」(昔時稱臺北盆地之艋舺今萬 華),大稻埕(今延平區一帶之河內港,是北臺商業中心區港口)。
咸豐十年(一八五八年)清與英美法俄四國訂天津條約,其中有 臺灣開埠之條款,咸豐十三年(一八六一年)淡水正式開港,同年英 國領事館由臺北遷至淡水。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淡水關設立,次 年成為臺灣之正關。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首次由淡水港輸出烏龍 茶二萬餘磅抵紐約港。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始有定期輪船對外航 行。如此,十九世紀之後半,淡水港蒸蒸日上,萬商雲集,成為當時 臺灣第一大國際港口。
據統計,日明治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897-1900)淡水港獨占全島貿 易額高達百分之四十,幾近一半。(周明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