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石牌地名由來

從石牌、奇哩岸、奇岩.........都是住原住民

石牌地名由來
清朝乾隆年間,北台灣已成為漢人開闢的據點,清朝政府為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土地而發生衝突或動亂,採取「立石牌」、「築土牛線」、「設隘防」等方法,明訂漢人與原住民活動的界限,禁止漢人越界侵墾。
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名是由閩南語「石牌仔」而來,源於乾隆十七年間(1752年)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在北投豎立一塊石碑,用以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地區之界限,立石於漢人與原住民交界處,以防止移墾漢人與原住民之爭執,該碑文引:「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碑原立於唭哩岸的田中,1930年代被移至現台北市北投區石牌派出所庭園裏,數年前移立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成為當地特具歷史意義的地標。

台灣民番界址圖
乾隆25年(1760年)閩浙總督楊廷璋聘人用傳統中國「山水畫」法彩繪「台灣民番界址圖」,以釐清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圖高48,長666公分,為台灣少見的巨幅地圖。右起於沙碼磯頭,左止於雞籠山與雞籠伐,圖中醒目土牛紅線為舊的界線,藍線是新的界線,明確的標註了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界碑和界址。

嚴禁漢人侵削原住民保留地碑
此碑乃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立,嚴禁漢人侵削原住民保留地所立之碑文,清朝政府雖採取措施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的土地,並禁止漢人入墾原住民保留區,惟保留區最後也成為漢人的土地,清政府的保護政策徹底失敗。

備註:本文選錄自台北探索館「台北地名尋根系列特展-石牌」展示說明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